滿足需要
一杯打翻了的果汁…
梁陳爰珍
大發雷霆女兒受驚
還記得兩個女兒尚幼小時,我留在家照顧她們;外子怕我辛苦,每天下班回家,第一時間便希望分擔家務。一天,當他踏進家門,看見我正忙著預備煮晚飯,而站在我身旁的三歲大女兒,卻嚷著要喝果汁;於是他提起嗓門,逗著女兒:「來來..來,快來我這邊,爸爸給你最美味的果汁!」當時的他,還未及放下公事包,更遑論把褲袋的銀包、恤衫袋內的記事部和筆擺好;同時,也沒留意到自己身體已拉起警報:有「急」事待辦。
當他倒好一杯果汁,邊哄著女兒坐好邊再三叮囑說:「乖乖,坐著喝果汁,不要離開坐位,以免倒瀉!」當梁家大小姐很滿足地點頭,準備享受她的果汁時,九個月大的二小姐駕著她的學行車衝了過來,拉著爸爸的褲子,似乎示意要得到同等待遇時,這位好爸爸又馬上受理,甜甜的往小女兒臉上一吻,然後走進廚房,找出小女的「私用」杯…。說時遲、那時快,後聽到女兒大叫聲;當他出來看個究竟之際,原來水杯打翻了,果汁倒在地上,姊姊也已離坐。爸爸登時大發雷霆,兇巴巴地質問女兒發生什麼事,大女兒害怕起來,邊哭邊說:「是妹妹要來搶我的果汁…。」在廚房的我,聽到他在吼咆:「我早已警告你不准下來!」小女兒受驚,於是也放聲大哭。
滿足需要並非自私
唉!三分鐘前他未進門,家裏一片平和,現在竟變成一場大戰。孩子打翻果汁很是平常,為何要發這麼大脾氣?原因是他有急切「解決」的需要呢!
|
因此,當人的需要已被滿足,等同注入了生命力,使之有能量繼續向前走。當然,人類除了空氣、水、食物、運動、休息、生理需要以及安居之所外,還有群體的需要。而在人際關係中,則需要接納、欣賞、溝通、傾訴、陪伴、體諒、 尊重、支持、親密、愛、關懷和安全感….等。在所屬群體中,也需要有貢獻和參與。
與自己及別人結連
生活中,需要樂趣、開懷大笑、歡樂、幽默、和諧、秩序、自主、選擇自由、獨立空間.. 等。人生中則需要探求意義、有覺醒性、啟發、開竅、發現、學習、吸收知識、成長、希望、目的、自我表達、 創意挑戰、慶祝、哀悼 *..等。
善解溝通的目的,是跟自己及別人結連。當一個人醒覺自己的需要,就開始與自己結連;當明白別人需要,就開始與對方結連。今天兩女兒已長大,分別廿一及十九歲了;十八年來,我家一直奉行一條家規:任何家人回家,跟其他家庭成員招呼過後,就必須獨自安靜十分鐘,其他人不得騷擾;此舉為的是給自己和別人有思考空間,好與自己及別人結連。
*可參閱:Rosenberg Marshall (2003)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. A language of life.
Puddle Dancer Press。
摘自 : 號角月報(加東版)20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