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失連」的言語
不說「失連」的言語
摘自 : 號角月報(加東版)2006 梁陳爰珍
不經意的回應
九月,是孩子們開學的日子!從孩子上幼兒班至今唸大學,我總希望在學期之始,就能給予他們正面的鼓勵,使士氣提高,成為今年學習及成長的好基礎。不過如何表達鼓勵,卻是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;有時不經意的回應,不但未能收效,更是弄巧反拙。
記得有一次,大女兒從小學一年級的班房跑跑跳跳地走出來,笑容滿面地向我展示她當天的作品;當我很快看完她寫的「故事」後,雖然不太明白故事想表達些什麽,但想到我們才剛移民加拿大,孩子表達英語能力有限,總要給她一點鼓勵,於是我就努力地搜索,道出一個稱讚的形容詞,說:「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!」當時,只見她沒什麼反應就走開了。那一刻,我有點困惑不解!也許在我的期望中,這稱讚可以提升她的自我形象,叫她感到自豪,繼而伸開雙手擁抱我,甜甜地叫聲:「媽咪!」藉以表達她的滿足感…。
稱許帶來不安
晚餐前,女兒正幫忙把筷子餐具排好在餐桌上,我又馬上抓着機會,再稱讚她:「你真個好孩子!」同樣地,她亦似是沒什麽反應,就走開了。
晚上臨睡前,我陪她祈禱,她看似有點心事,等了一會,便問說:「媽咪,如果我不聰明,不是個好孩子,你還會愛我嗎?」想不到這些稱許,竟為她帶來一些不安情緒。
|
「失連」的言語
有一些「失連」的言語,是較容易辨認的。
(一)責備的說話 (blame),即是找出對方的錯處。例如,當我看過孩子所寫的故事,我不明白她想表達的意思,於是我說:「這故事完全沒有內容! 詞不達意!」「你根本沒有用心去寫!」「噢,好多錯字!」
(二)給別人標簽 (label)。例如把「你是蠢人」、「你是懶人」、「你是神經病!」等等稱號加諸別人身上。
(三)提出要求 (demand)。提出要求時,背後帶着威嚇或懲罰。例如:「你若再不做功課,今晚不准吃晚餐」;「你不好好吃飯,我就不再錫(疼惜)你」;「你再玩多一分鐘電腦遊戲,兩星期內你不准再接觸電腦」。
(四)表示我沒有選擇 (no choice),「按照政策,我必須如此做」;「你如此沉迷電腦,必須把它拿走,我並無其他選擇」。
(五)以自己的判斷為正確,認為別人應該照着做(imposing my judgment)。例如:「你放學回家後,休息十分鐘就應該馬上做功課」;「做完功課後,要讓爸媽檢查過沒有錯字,才算是完成功課」。
(六)道德判斷 (moralistic judgment)。例如:「你是個好女孩」、「明輝是壞孩子」、「中國人應該用筷子吃飯才對」、「你入屋不跟人打招呼是不對的」。 這些用對、錯、好、壞,來判斷別人的道德標準,往往是使人與人之間「失連」的主因。
價值道德判斷
|
因此,若孩子下課後馬上去做功課,我會告訴她:「當我見到你回家吃過茶點後,就開始做功課,我感到很安心,因為我關心你的學習和成長。」這樣多一些表達觀察、感受和需要,跟所愛的人之關係,就可以愈來愈緊密地互相了解及結連了。
當實踐善解溝通更多時,我就知道跟孩子結連是很重要。在學期初時,容我向家長強調一個信息:無論什麽情況,父母都是期望與孩子結連,與孩子同行的。
-----------
2023 年4 月 經過16 年,找到個人自由表達空間,寫回憶錄
個人blog, 要把放在心中16 年的一句話補充此文章:
「同性戀是罪」這話是道德判斷。
請讀者跟自己連結啦!